溫經散寒,活血通絡治療風溼性關節炎
發佈時間:2014-05-15
寒溼困阻,邪氣注於筋脈、關節,膝關節腫脹,屈伸不利,治以溫經散寒,活血通絡爲法
患者張某,男,36歲,職員 2007年5月25日初診
主訴:雙膝關節劇痛遇寒加重3個月。
初診:3個月前患者因工作而冒雨涉水,後出現雙膝關節疼痛,遇寒加重,得溫則痛減,曾在本單位診所就醫,予以口服消炎鎮痛類藥物治療,服後疼痛稍緩解,尚可堅持工作。後因雙膝關節腫脹疼痛曾到某醫院求治,經雙膝關節X片檢查示:雙膝關節未見異常,查血沉32mm/h,類風溼因子陰性,按“風溼性關節炎”予解熱鎮痛西藥、散寒止痛中藥及按摩等治療,療效不明顯。近日雙膝劇痛明顯,影響睡眠,行走不利,由家人扶持來診。胃納可,二便調。舌淡苔白膩,脈沉緊。
查體:神情倦怠,痛苦面容,雙膝關節腫脹疼痛,拒按,遇寒加重,得溫則痛減。局部皮膚皮色正常,觸之厥冷,關節活動受限,伸曲不利,行走困難。
陳教授認爲患者因工作時冒雨涉水,感受寒溼之邪,邪氣注於筋脈、留於關節,致經絡氣血痹阻不通,發爲本病。寒性凝滯,寒主收斂,故經脈不通而痛,遇寒加重;溼性重濁,故患者神情倦怠;加之溼性纏綿,易阻礙氣機,故病情綿綿3月而未愈。治以溫經散寒,活血通絡爲主。針刺按“寒者熱之,陷下則灸之”原則,用平補法,宜少針、深刺久留,配合艾灸。
治 法:溫經散寒,活血通絡
中醫診斷:(病名)痹證(證候)寒溼痹
西醫診斷:風溼性關節炎
處方:
以病變肢節鄰近循經所過之經穴或局部痛處“阿是穴”爲主。取:外膝眼(雙)、血海(雙)、陽陵泉(雙)。
刺法:陳教授以補法針刺血海、陽陵泉,進針得氣後,反覆捻鍼,以拇指偏重向前推捻爲主,並且持針手緩慢地將針從淺層向深層插進,輕快地將針上提(徐入疾出),將針尖刺向膝關節,促經氣向病所傳導。外膝眼進針後只施捻轉補法,不提插。留針30分鐘。
溫灸:出針後溫灸肝俞、腎俞,患者即感熱從背腰向足放射。
治療後,病人原厥涼的關節轉暖,疼痛減輕,步行已不需家人扶持。囑其明日再診。
二診(2007年5月28日):患者自行步入診室,述經昨日針治後,雙膝關節疼痛減輕,關節屈伸活動明顯改善,疼痛已不影響睡眠。取穴:樑丘(雙)、內膝眼(雙)、陰陵泉(雙),配以溫灸脾俞(雙)。陳教授針刺以上穴位時皆以補法刺之,樑丘、陰陵泉施以捻轉提插手法,行鍼得氣後將針尖刺向膝關節,促其“氣至病所”;內膝眼只施以捻轉補法,不提插。留針30分鐘。出針後艾灸脾俞、腎俞。
三診(2007年5月30日):因昨日天氣轉變,患者雙膝關節疼痛加重,活動不利,關節腫脹較前明顯,察其舌質淡,苔薄白,脈細數。治以散寒通絡,消腫止痛。取穴:血海(雙)、委中(雙)、腎俞(雙)。陳教授針刺上穴皆施以補法,血海穴行鍼得氣後將針尖刺向膝關節,以達“氣至病所”之功效;補法刺委中穴時,捻轉與提插手法並用。留針30分鐘。
四診(2007年6月1日):患者雙膝關節疼痛明顯減輕,關節無明顯腫脹,關節活動靈活,但遇寒冷仍有疼痛加重,查舌脈同前,仍旨原意施治,處方同上,手法同前。
五診(2007年6月4日):患者雙膝關節腫脹消失,關節活動稍有疼痛,稍遇寒冷已無明顯疼痛加重,察其舌質淡紅,苔薄白,脈緩。前法合度,症續好轉。取穴:大椎、血海(雙)、足三裏(雙),手法仍以補法爲主,大椎穴只以捻轉補法刺之,其餘針刺手法同上。出針後溫灸雙側腎俞,溫陽補腎。治療後囑其回家仍可以炒熱之粗鹽熱熨患部,鞏固療效。如無疼痛,一週後複診。
六診:一週後複診,患者喜訴雙膝關節已無腫脹,疼痛消失,遇寒無加重,關節屈伸活動靈活,舌質紅,苔薄白,脈緩,守上方繼續治療一週鞏固療效。
按語:陳教授認爲本病患者因冒雨涉水感受寒溼之邪,寒邪偏盛,故關節局部皮膚厥冷;寒邪凝滯,流滯關節,致關節局部腫脹劇痛,活動不利,行走困難,遇寒則症狀加重。舌質淡,舌苔白膩,脈沉緊亦爲感受寒溼外邪的表現。證脈合參,當屬中國醫學之“痹證-寒溼痹”範疇。《素問·痹論篇》記載:“風寒溼三氣雜至,合而爲痹,其寒氣盛者爲痛痹……”。按《靈樞經》“寒則留之,陷下則灸之”之意,以溫經散寒,活血通絡爲治療原則,針用補法。首診、二診針刺內外膝眼乃刺其病之根源,能疏通局部經氣而祛痹痛;血海、樑丘、陰陵泉與陽陵泉能疏通所過病患部位之經絡氣血,養血疏筋,活血祛風;出針後溫灸肝俞、脾俞能健脾運,行血氣而消關節腫痛。
經兩次治療症狀本已減輕,後因天氣轉變而證復加重。陳教授遂刺腎俞壯腎元而補筋骨。針刺委中穴不但能疏通局部經氣,通絡止痛,還能疏通膀胱經氣而增強療效;刺大椎疏通督脈經氣,行氣血而消關節腫痛;足三裏能疏通陽明經氣,通絡去痛。溫灸腎俞,能達壯骨疏筋之效。諸法合用,正氣得補,臟腑陰陽得調,風邪得祛,則痹症可愈。
陳教授還認爲對痹證除鍼灸治療外,對新病標急,或久病本虛者,則酌情配合中藥,針藥合用可產生事半功倍的協同作用。部分痹症患者纏綿不愈,宜加刺背部相關俞穴,調氣血、補肝腎。
治療風溼性關節炎,常配合使用以下治療方法:
耳穴貼壓:交替選取神門、肝、腎、脾等相應痛點,每次2-3穴,用王不留行籽貼壓。
穴位注射:辨證取穴,用丹蔘注射液或當歸注射液,選腎、肝、脾俞穴爲主,每次一穴,每穴注射0.5-1毫升,每日一次。
梅花針:交替叩刺病部關節或腰背部夾脊穴,疏通經絡氣血,每次叩刺至表皮輕度潮紅即可。
熱熨:用吳茱萸伴粗鹽各200克炒熱,以布包裹熱熨雙膝關節,以散寒止痛。
鍼灸處方:以病變肢節鄰近循經所過之經穴或局部痛處“阿是穴”爲主。取:外膝眼(雙)、血海(雙)、陽陵泉(雙)。